首页 > 教学工作

校企协同育英才 实践赋能促成长—— 重庆天泰热力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体会

作为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的带队教师及2022级电气工程卓越班班主任,我有幸于 2025 年 5 月 9 日与其他同事一起带领 2022 级、2023 级电气工程卓越班学生走进重庆天泰热力有限公司。此次参观学习活动,既是一次将课堂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更是一场见证学生成长、感受企业担当的沉浸式体验。

一、实践课堂:打开专业认知的 “第二扇窗”

走进天泰热力,首先被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和智能化的管控体系所震撼。总工程师邓华对厂区整体规划和热电联产机组的详细介绍,让学生们直观理解了 “燃气 - 蒸汽联合循环” 技术在能源高效利用中的实际应用,这与《发电厂电气部分》《能源转换技术》等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形成生动呼应。电气专工胡志勇结合 DEH 主画面、发电机运行参数的讲解,更让学生们看到了课本中 “自动控制原理” 如何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

2023 级学生在实地参观厂区和主监控室时,面对复杂的管网系统和实时跳动的运行数据,纷纷就设备维护、能耗监测等问题向工程师提问。值长吴优以 “天然气流量仪校准” 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安全生产中的细节把控,这种 “看得见、摸得着” 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的关键环节,也让我更加确信 “走出教室” 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意义。

二、校企联动:构建协同育人的 “新生态”

天泰热力作为践行 “双碳” 战略的标杆企业,其 “依托双园优势、打造综合业务生态” 的发展规划,不仅展现了企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更成为学生理解行业趋势的鲜活案例。安全专工邱国杨在讲解厂史时,特别提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排放降低 30% 的目标,这与学院 “绿智制造” 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将行业前沿、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对接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校企合作不再是简单的 “参观走访”,而是需要在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协同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活动中,2022 级与 2023 级学生通过 “讲座学习” 与 “实地参观” 的互换体验,实现了不同学习阶段的互补 —— 低年级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建立专业兴趣,高年级学生通过理论解读深化认知层次。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安排中,应更注重分层设计,让校企合作资源在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差异化价值。

三、育人初心:在观察与对话中看见成长

最让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在运维部副部长雷伟解答 “新能源接入对传统热电系统的影响” 时,2022 级学生王同学结合课堂所学的 “微电网技术” 提出问题,展现出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2023 级学生李同学在参观主监控室后,主动记录设备型号并询问技术参数,体现出对专业细节的执着追求。这些瞬间让我意识到,当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贴近生产一线时,他们对专业的热爱会被具象化,职业目标会从模糊走向清晰。

同时,企业工程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成为学生们最好的 “职业启蒙教材”。安全专工邱国杨反复强调 “安全是生产的生命线”,值长吴优对每个运行参数的精准解读,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职业素养教育,正是高校课堂需要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内容。

四、展望未来:以实践之笔绘就育人蓝图

此次参观学习,既是一次 “走出去” 的探索,更是一次 “再出发” 的起点。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持续推动以下工作: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将企业的实际案例、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素材,让课堂更具 “烟火气”;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 “认知实习 — 专业实践 — 毕业设计” 的全链条设计,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与企业深度互动;三是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在 “双碳” 目标、能源转型等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工程师。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学生们在天泰热力的厂区里看着热电联产机组高效运转,在监控室里见证数据如何转化为生产指令,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我们坚持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意义所在。期待未来与更多企业携手,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让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之路越走越坚实。

文:王俊杰

编辑:李壮

初审:谢欣妤

终审:徐源

学校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        邮编:402167        联系电话:(023)49801747

Copyright ©2005-2011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27 22: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