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工作

优秀毕业生专访|胡银:在机械世界里扎根,用创新丈量成长——一位工科生的破局之道  

胡银,男,中共党员,中国发明协会会员,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学科竞赛方面,第四、五、六届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工艺改进类二等奖;第八、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金奖;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全国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重庆赛区铜奖。在荣誉奖项方面,获国家奖学金2次;获得重庆市“巴渝青年技能之星”人才称号;被评为2023-2024年度重庆市 “大学生自强之星”;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市“创新能力优胜个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学术创新先进个人”。科研成果方面,2023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青少年专利孵化展银奖,在中文核心期刊《机械设计》发表论文一篇,企业级技术创新成果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部分荣誉情况)

一、从“捣鼓车床”到行业破局者

当懵懂的大一新生胡银踏入机械专业实训室时,面对轰鸣的车床,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好奇,还有一种近乎执拗的“痴迷”。这个从小爱拆装机械的男生,彼时不会想到,短短几年后,他会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国发明协会会员”的身份,带着自己的国家专利和省市级竞赛奖牌,站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领奖台。


“机械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让天马行空的想法在车间里生根。”胡银说。为了将脑海中的设计转化为现实,他每天课后泡在实训室,向学长请教UGNX和CAD建模,用软件“驯服”那些跳跃的灵感。当同学们惊叹于他优异的成绩单时,他早已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企业车间里那些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难题。


二、让专利从实验室“跳”进车间

在浙江文正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万瓦级激光切割机的线性导轨因精度不足屡屡导致产品报废。胡银作为第一完成人,结合计算机辅助创新知识库建立由创新设想产生到概念设计方案相融合的模糊前端驱动下的产品创新过程模型中提出动态装配工艺方法,使激光切割机三轴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有较大改善,定位精度由22μm降低到8μm,重复定位精度由14μm降低到2μm。形成万瓦级激光切割机切割精度高、切割质量好,切割无噪声和割缝细等优点。提出的装配方法可在数控机床、电动机台架等线性导轨相关部位应用。相关技术获1项授权专利、行业共性关键技术1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数1项,项目实施期间新增产值80万元,培训企业65人次。

“工科生的价值,在于让论文里的公式变成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他目光笃定。

另一项代表作是空调换热器短U管自动化装配系统。传统工艺依赖工人记忆,误差率居高不下。胡银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与团队运用TRIZ创新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方案论证,研发了多样化解决方案,其特性在于使用信息系统及PLC系统传输产品参数,利用机器人系统及视觉系统分析来料工件的管口偏差及位置偏差并补偿给机器人,完成短U管准确安装,实现全系统的自动化安装,避免人工装配作业错误,并成功应用于企业实际加工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该设计方案荣获第四届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

“技术革新没有‘差不多’,只有‘必须精确’。”他说。


三、时间管理:把24小时“拧”出36小时的效率

“竞赛、专利研发、企业技改——这些不是单选题。”胡银的日程表上,每一项任务都被赋予“目标权重”,学业与实习、科研同步推进。“碎片时间不是用来‘杀’的,而是用来‘种’的。”他给自己做好锻炼计划,称其为“最小行动单位”:“身体是创新的本钱。低谷期?跑3公里,焦虑就跟着汗水流走了。”  


四、低谷启示录:脆弱是重构自我的入口

密密麻麻的课程表上与实训场的轰鸣声割裂成两个世界,图纸上的线条越精密,内心的秩序越混乱。“每天睁眼只觉得,齿轮在转,但不知道为谁而转。”转折始于辅导员的办公室,某个课后,他带着自己的困惑推开门。辅导员分享了自己过往大学生活的种种感悟和体验,剖析机械专业“从图纸到车间”的漫长逻辑链,甚至谈起产业升级对技术人才的渴求。“你现在觉得无意义的公式,未来可能就是打破技术垄断的那块砖,坚持下去总有机会。”胡银将这句话记在心底。这句话成为他专利申报书扉页的箴言,实验室夜灯下的暗语,更是面对企业技改难题时的底气。“它让我相信,工科生的‘执拗’不是缺点,而是突破天花板的杠杆。”

荣誉背后并非坦途。连续熬夜研发让他免疫力崩溃,论文被拒、实验失败接踵而至。“像一台过载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抗议。”但他选择与困境和解,用“每日微行动”重建秩序:学习一个技能,处在低谷期,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活单调无趣,建议你不妨利用这个时间,学习一个技能,未来可以多一个选择。

“接受现实,而非对抗,“允许自己暂时脆弱”承认情绪的存在。接受“此刻确实很难”反而减少了内耗,腾出精力去思考解决办法。

不放大失败:提醒自己:“这只是人生的一小段,不是全部。” 就像天气有阴晴,人生也有起伏,低谷是暂时的。

低谷教会我‘扎根’——与其横向贪多,不如在垂直领域深挖一万米。”  


五、未来愿景:做中国智造的“齿轮”

如今的胡银,目标早已超越个人奖项。他把目标定为深耕装备制造,在供职单位中聚焦装备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在一线中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在技改项目中培养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希望能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汉诺威工博会上发出中国技术的声音;与高校实验室、上下游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制,牵头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推动产业生态合作。

“如果说机械是工业的骨骼,创新就是赋予它灵魂的血肉。”他说。  


六、寄语:别让标准答案禁锢双手

回望来路,胡银最想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自己说:“扔掉‘应该怎么做’的模板,去车间里找答案。”在他看来,机械图纸的尺寸可以标准化,但人生的维度必须自己丈量。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重复,而是永远追问‘还能更好吗’。”  



胡银的故事,折射出新一代工科青年的双重觉醒:他们既传承“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又拥抱创新方法论的系统破局。当“卡脖子”技术遇上“Z世代”的跨界思维,这群青年正用专利与实干,在智能制造的土地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他们的突围,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指向中国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命题。

学校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        邮编:402167        联系电话:(023)49801747

Copyright ©2005-2011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28 16:47:56